会理云甸造纸的主要原料为竹子,一般以白露前砍伐的当年生长的新竹为最佳。原料备齐以后,便将竹子剖成1米左右的4片,捆好放入浸泡池中,料与石灰按60%的比例放入池中浸泡两个月,后捞出洗净,放干池水,又重新放入池内发酵5天,再放入清水浸泡,10天左右原料因发酵变臭,再继续浸泡两个月,捞出洗净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纸浆。石碾是用一块直径约2米左右的圆形石板,板面凿成齿状,中间凿洞,插入一根木棒为竖轴。石板平放在地面上,高约20公分,用水泥顺石板周围沿伸成直径约2.3米的碾盘。再用直径约1.3米,厚约30公分的圆形石块,边缘也凿成齿状,叫碾磙,中间凿一洞,插入木棒为横轴,横轴套在竖轴上,用马拉着碾磙在碾盘上转圈,把浸泡发酵的竹子碾成纸浆。一般情况下,每盘可碾120(市)斤,约需5小时,可造干纸40(市)斤。再把碾好的纸浆放入水槽里,用木棍搅两个小时,其工序也称“下槽”。澄清后把水放干,重新灌入清水。再用一种叫扁杉的灌木的根,当地人又叫滑根,和水捣烂,滤去渣滓,倒入已有纸浆的纸槽里搅匀,便可用帘操纸。经挤压后的湿纸一张张撕开,称为“驳纸”,驳开的草纸无须焙干,只须晾晒,自然风干就可以了。如作为包装纸或卫生纸,只需叠成贴,可按斤出售,如需加工成冥钱,则需用钢板特制的呈半圆弧状的工具称为“钱叶”,在两个半圆相向的中间,用特制的钢钉称为“钱芯”凿一小洞,每张冥钱约32克大小,半圆的钱叶相向与钱芯交草纸凿穿,每张纸三行,每行约10来个相向的半圆,这一工序称为“打纸”,打纸时,使用专制的模板,以便半圆排列的整齐统一,纸打好后,再用专用的钢刀,统一规格切割,称为“砍纸”。
这一古老的技术其生命力之强盛是我们难以置信与想象的,直到现在,生活在云甸的许多人仍在依靠它作为家庭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悲哀。另一方面,土法造纸对环境污染也是显而晚见的。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仍然从这项古老的技艺中体味到一种传统与文明的传承,没有这种活化石般的土著家庭作坊的存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到哪里去追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