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页 > 会理简介 > 会理资讯 |
《凉山日报》记者 肖薇
题记:一条江南苏州园林风格的小巷,一个写着“西成”两个大字的牌坊,苍劲有力的大字上透着淡淡的青灰。
西成位于会理县城东,这个美丽的古街巷建成较早,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咸丰十年后恢复重建,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此巷为何名“西成”?明.沈榜《宛署杂记.宣谕》:“慨自唐虞成周之际,爰宅四时,东作西成,岁月时日,水火土谷,历世不易。”东作:指春耕;西成:指秋收。指春种秋熟。过去,在西成巷对面,还有一条小巷,叫“东作”巷,可惜,在修新街时毁掉了。
这条小巷东西长600余米,南北宽200余米,居民200余户700人。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份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院落的基本面貌的特征。
傍晚,雨后的西成是一幅天然水墨画,庭院深深,轻描淡写,淡雅素净;偶尔从木门挤出来橘红灯光投影在湿润的青石板上,给西成的古朴和历史的沧桑以淡淡点缀。同时,西成也是一幅古建筑图,粉墙黛瓦,布局谨严,飞檐斗拱,错落有致;西成里面居住的人,给人的感觉是静谧中蕴涵灵动的韵致。
到西成主要是看老房子,看看徽派明清古建筑的特点。而对于不懂建筑的过客,我更感触的是西成厚重的文化,西成不论在建筑布局、营造技术还是装饰工艺上的成就都极其巨大。
会理的文化是会理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的历史积淀。会理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的确,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西成,堪称会理文化的典型,特别是西成具有的特殊建筑文化、雕刻艺术文化、楹联文化、休闲文化和民俗文化,使其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呈现出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人曾把建筑比喻为石头的历史,凝固的乐章。徜徉于西成的小巷,我就时时感到,眼前的这片古民居,是一组历史文明所凝固的乐章,它的全部旋律都回响着一个正在逝去的田园之梦,而从大的格局到小的装饰,又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美的理念。它那亲切无比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直的建筑品格,与自然和谐相宜的精神和富含创造的哲理,都散发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在西成,你面对的虽然是默默无语的曲折街巷和悄然独立的粉墙黛瓦,但一旦走近它,继而融入它的氛围,你就会感到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包围着你,激动着你,感染着你,使你不由自主地、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愉悦起来,继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感到由衷的自豪和感叹。
走进西成任何一户,你都能感受到朴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在西成里面居住的人是崇尚文化的,那些屏风上面大书着“忠、孝、廉、洁”朱红的大字,时时警醒人们在自古读经讲道,教书育人蔚然成为家风,仁义、中庸、伦理道德念念不忘的同时,亦有强烈的“忠、孝、廉、洁”意识。在他们的血脉里同时流动着两种精神内核。他们的生命都是在为这两种精神而存在。
最后,不得不谈一下西成的雕刻。其雕刻有石雕、砖雕和木雕,家家户户门罩漏窗楹梁裙板上都有各种各样的雕刻。花鸟虫鱼,梅兰竹菊应有尽有,形态万千,栩栩如生。一般门框、窗棂、花墙多为石雕;屋檐、门罩、墙壁多嵌砖雕;而庭堂、板壁、梁柱则为木雕。我比较喜欢看的是镂空的木雕漏窗,玲珑剔透,精巧别致,镶嵌在艄显斑驳却仍旧不失本色的墙上,别有一番风韵。这些雕刻不纯粹是装饰,但大都有深刻的寓意或教育意义、或抒发情怀,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神秘的艺术情调,让人为之驻足沉思,流连徘徊…… 院落也好,祠堂也好,牌坊也好,早已是过眼烟云。精雕细刻的入口门楼,高耸的墙,黝黑的屋脊瓦,曲折的灰色墙面,各异的石雕漏窗,那青与白的对比,虚与实的映衬,依势而建的灵巧运用,深深打动着人的心,这里的古民居,没有北方宫殿的金碧辉煌,没有江南名园的光彩夺目,但在满足主人生活需要之际,透出几多文化气息,萌发出几分儒雅、几分恬淡、几分闲适。
西成,就是一杯回甜的清茶,需要用心去慢慢品味,会理则像一坛浓郁的陈酒,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
|
上一条信息:2011年全县经济发展指标GDP实现167.7亿元 | 下一条信息:[视频]会理形象--印象会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