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首页会理简介会理石榴石榴资讯协会资讯专题报道影视视觉政策法规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首届国际石榴节
边关古地 川滇锁钥 红色景区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15-09-14   信息来源:会理石榴网
  会理,一座神奇的城市。千年不变的历史风貌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的古朴民风,以及令人神往的红色文化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过客。在雕花门楣中回味,在青石板路的叩击声中寻探,在栩栩如生的雕像前瞻仰……会理,以它无穷的魅力让世人惊叹。
  会理自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建制设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川西南与滇西及南亚商业贸易往来周转重地,素有“川滇锁钥”的美誉。1992年,会理县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走进会理,古城廓以它的古老吸引慕名前来者。会理古城廓建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古城廓中古屋保留完整,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木楼上的镂空雕花木窗引人驻足。穿古城而游,许多古朴的巷道呈东西走势缀于其间。古城中的钟鼓楼居闹市中心,在南、北街与东、西街的交汇处,是会理古城最富代表性的建筑。清雍正十二年建,乾隆时续修完,成了会理古城标志性建筑,同时也完成了古城廓的整体构筑。
  往北走,古城中北关与北街的交界处,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城楼——北门城楼,会理人俗称城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当时修筑会理古城垣时建成的第一座城楼。踏上城楼,站在古雕花门窗前看着古城墙垛口,让人联想古时烽火硝烟的场景。如今,城楼已辟为茶园,每天来此观光、品茶、娱乐的人络绎不绝,成为闹市中独具古典风格的休憩场所。
  会理城内还有金江书院、仓圣宫……一处处古迹,引人入胜。
  县城东边一条城河蜿蜒穿城而过,两岸垂柳倒映碧水中,风景如画,游人如织。城河上新落成的濯缨桥,古风蔚然,再显古汴河韵味。沿河而游,滨河公园绿柳拂堤,蓝天白云倒映绕城的河中,行人恍如画中游。整条河栏都镶嵌着雕刻了古今会理名人书画作品于其上的汉白玉,为会理文化名城增添了靓丽风采。
  从县城往东北行约2公里,便可到集园林、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白马寺。白马寺修有大雄殿5间,大小建筑共70余间。寺内开发园林4处,植树一万余株;辟书法艺术碑林1处,竖石碑93块;构筑绕佛台2个,大梯道99级。建筑宏伟、错落有致、妙相庄严。逢节假日,这里香客、游人如织。
  县城往南行约3公里,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白塔山。白塔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塔依山得势,山以塔得名。九级高塔的四方亭角上悬挂铜铃迎风摇曳作响。
  出城往北行20至30华里,便可到名声远扬的会理龙肘山,这里以万亩杜鹃花吸引游人。每年四五月,龙肘山上各种杜鹃花次第开放,游人们便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如今,“会理会议”和红军巧渡金沙江遗址,已被确立为全国100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1935年5月,中国工农中央红军在会理境内的皎平渡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并在会理城郊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会理会议”。巧渡金沙江和“会理会议”两大史实,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绿意盎然的城河广场上如今伫立着气势恢弘的“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碑”,每天游人如织。出会理县城往东北约几公里,便到了风景如画的仙人湖,这里是会理主要的旅游度假区。纵横数百米的水面波光粼粼,一碧万顷。湖周群山环抱,山岭林木葱茏,峰峦叠翠。离湖不远处的丛林掩映中,“会理会议纪念碑”伫立于此,常有游人前来瞻仰。从县城出发,沿会皎路前行约80公里,皎平渡边还保存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领导暂住的山洞。站在皎平渡口,两岸山峰刺破天穹,极目远眺,当地人称的毛公山真如毛泽东的头部轮廓巍峨地矗立,让人缅怀。江对岸的一块巨礁,人称将军石,当年刘伯承将军便站在这里指挥渡江。在江涛隆隆声中,听着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壮举,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
  会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保存完好的古城风貌和红色旅游景点,加上丰富地方特产和独特的饮食文化,以及质朴、率直、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
上一条信息:会理县体育场馆建设进入冲刺阶段
下一条信息:中国石榴学术交流会在我县召开